赣州风水

  • A+
所属分类:风水宝地
民间传说往往有其民俗风情和地域特色吸引人的眼球。到了赣州旅游者都会听到导游津津乐道一个故事:赣州城是龟形,城下有只巨大的乌龟驮着赣州城,卧在章、贡二水之间,随着江水的涨落而浮沉。因此,赣州又有了“浮洲”的别称。
赣州风水

赣州风水

刘伯温攻打赣州城时久攻不下,偶然发现了这个秘密,想出了毒招;用五根粗大的铁柱把乌龟的四只足和尾巴钉在地上。然后跑到白塔下,堵赣江之水狂淹赣州城。被铁柱钉住的乌龟再也浮不起来了,赣州终于城破人亡。近年,因赣州古城整修,在水东浮桥和北门龟角尾处河中挖出三根铁钉。其中,一根竖立在水东浮桥头榕树下,另外两根竖立在八境台内。这说明传说有其根据。

这是赣州城家喻户晓的一个古老奇特的乡土传说,寄托了赣州人对风水格局受到破坏的不满和无奈的情感。

无独有偶,山西古城平遥也有古城墙。整个城池是按照一只龟的形状建造的,龟乃长生之物,在古人心目中自然如同神灵一样圣洁。它表达了平遥人希冀借龟神之力,使平遥古城固若磐石、长生不老、永世长存的深刻寓义。平遥古城的城墙修建的也是格外有意思,城墙一周是6公里,墙高10米,城墙上有3000个垛口,72个堞楼,象征着孔子的弟子3000和72圣人,反映着人们对儒家思想缔造者孔子的崇拜!再看这只龟头朝南,尾向北,四只爪子向外伸出来,形成了城池的南门、北门、西门、东门、四个城门。这简直是赣州古城地理格局的翻版。不过平遥有人工刻意追求的痕迹,而赣州古城却是天然生成龟形。

赣州古城:“以形取胜”规划选址

赣州市属低山丘陵区,地势自东南、西北向中部倾斜,略呈马鞍形,中间有宽阔的河谷平原。贡江东自赣县入境,章江西自南康市入境,蜿蜒流经市区在城北合流为赣江。赣州城正处于低山、丘陵环抱及章、贡、赣三江的环绕之中,四周环山,三面临水,构成一幅"山为翠浪涌、水作玉虹流"的美丽风光。境内山岭被赣江、章江、贡江截为东、南、北三部分,分属武夷山脉、九连山脉、罗霄山脉余脉,最高峰为峰山,海拔1016米。低山、丘陵和山地占总面积的65.7%,平原占26.3%,水面占8%。

赣州古城选址于此,就是看中如此好的风水格局,也是古人按照“以形取胜”风水原则来规划选址。所谓形胜是指山川河流、地理形势及物产优胜等自然环境。风水最重理想环境的选择,而风水的理想环境主要由山和水构成,其中尤以水为生气之源,强调建筑与周围环境的和谐,这是风水关于建筑思想的主旨。赣州古城正因为有如此天然好风水格局,所以古人建城一直在做山水文章。

汉高祖六年(公元前201年)“使灌婴略定江南,始为赣县立城,以防赵佗”,原城址“今州西南益浆溪故城是也”在今蟠龙镇一带,还有待考古发现予以证实。晋太康末,洪水淹没了县城,据《太平寰宇记》载,迁到地势较高的葛姥城,大致在今虎岗一带。而晋太康二年(281年),庐陵郡南部都尉升级为南康郡,永和五年(349年),南康郡守高琰,鉴于原郡治于都地理位置偏居一隅,将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,在章、贡二江间修筑了新的郡城(赣县附郭)。这是赣州城市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。

东晋义熙六年(410年),卢循、徐道复起义,徐道复自始兴越大余岭,破南康、庐陵、豫章诸郡,战事激烈,郡城破坏。义熙七年(411年)被迫迁贡水东,即今水东七里镇一带,直到梁承圣元年(552年)才迁回。此地三面环水,地势开阔平坦,是一个理想的城址。从此,一千四百四十年来,一直是江西南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、交通、文化的中心。

以上选址、迁徙到最后定址,经历七百五十三年,关键的一年是永和五年。事实证明州守高琰迁徙郡治的决策有远见卓识,是正确的。

唐贞元四年(788年)虔州刺史路应“凿滩石以通舟,陶甓以缮城。”是烧砖修缮赣州城的最早记载。唐末,客家人卢光稠(840—911)、谭全播(834—918),审时度势依附后梁和杨吴,大举扩城以自固。“唐刺史光稠拓其南,又东西南三隅凿濠。”《同治赣州府志》记载“唐末卢光稠斥广其东西南三隅,凿址为隍三面阻水。”这是赣州城市建设史上又一件大事。这个范围一直延续到廿世纪五十年代。

北宋嘉祐间(1056—1063)孔夫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瀚“知虔州,城滨章贡两江,岁为水啮,宗瀚伐石为址,冶铁锢之,由是屹然。”“州守孔宗瀚因贡水直趋东北隅,城屡冲决,石当其啮,冶铁锢基,上峙八境台”。

从552年定址算起,到1063年楼橹基本完善,共511年,是赣州城池的发展兴盛期。它形成的军城格局,在军事防御和水利防洪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。这个城市由唐代的1平方公里左右扩大到五代的3.05的平方公里。

熙宁(1068—1077)中州守刘彝“开水窗以防水患”,“凡城中街衢委皆为经理。”“郡城三面阻水,水暴至输灌城,作水窗十二间,视水消长而启闭之,水患顿息。城内福寿二沟,相传亦彝所创。元初以都水丞召还。”也在熙宁间,知州刘瑾修建西河浮桥,名知政桥。南宋乾道六年(1170年),著名学者洪迈知虔州,修建了东河浮桥,名东津桥。淳熙间(1174—1189)知州周必正修建了南河浮桥,名南桥。从嘉祐末(1063年)至淳熙末(1189年)前后二十五、六年,进一步解决了城市基础设施中排水系统、防洪措施和津梁交通的问题。

宋以后,因战事和水患而修葺城墙整治壕塘,府志县志记载凡五十余次。修缮工程较大者有明正德六年辛末(1511年)、嘉靖十三年甲午(1534年)、清乾隆八年癸亥(1743年)、嘉靖甲午修葺有罗钦顺《重修府城记》和邹守益《修城记》。

清咸丰间(1851—1861)为了抵抗太平天国革命,四年1854年甲巡道周玉衡建西门炮城,六年丙辰秋(1856年)巡道汪报闫建八境台炮城,七年丁巳秋(1857年)巡道汪报闫建东门炮城,九年己未冬(1859年)巡道林福祥建南门炮城,十年庚申秋(1860年)知府杨豫成建小南门炮城。

以上文献记载,皆经已故历史学者李海根考证。

综观历代地方长官对赣州古城建筑选址和布局都是在因地制宜,做山水文章。诚如规划学家吴良镐先生指出的那样:“中国城市把山水作为城市构图要素,山、水与城市浑然一体,蔚为特色,形成这些特点的背景是中国传统的‘天人合一’的哲学观,并与重视山水构图和城市选址布局的‘风水说’等理论有关。”吴先生独具慧眼,认识到了风水说在中国古代城市选址和山水构图中的重要作用;也启示我们,风水说关于山水空间的有效组合,一定能在“山水城市”的规划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。

赣州古城风水形势分析

风水选择的方式方法虽然众多,然归纳起来其精髓为龙、穴、砂、水四大要素(有书将"向"加入,统称"地理五诀"),其原理是"龙真"、"穴的"、"砂环"、"水抱"四大准则。

"龙"指山脉,"龙真"指生气流动着的山脉。龙在地蜿蜒崎岖地跑,由此推断地下";生气",也势必随其蜿蜒崎岖地流动。其中的主山为"来龙";又山顶蜿蜒而下的山梁为"龙脉",也称"去脉"。寻龙的目的是点穴,点穴必须先寻龙。

"穴"指山脉停驻、生气聚结的吉穴。提到"穴",人们便自然想到"墓穴",其实古人最早是"穴居野处",故"穴"指用来安居、下葬的场地。

"砂"指穴周围的山势,"砂环"指穴地背侧和左右山势重叠环抱的大好自然环境。砂环,可以使地中聚结的生气不致被风吹散。

"水”,指与穴相关的水流、水向,"水抱"指穴地面前有水抱流。水抱,使地中生气环聚在内,而没有走失的可能。

风水环境选择的四大要素中",“龙”是最重要的,没有它则"砂、穴"无从谈起,其次是"水"。中国风水学认为:山不能无水,无水则气散,无水则地不养万物。水能"载气纳气",这已被现代科学所证实。大山脉能"迎气生气",山环能"聚气藏气";水能"载气纳气"。由此,中国风水学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"山主富贵”,“水主财"的共识。

赣州古城就处于山环水抱的天然风水格局之中。

赣州来龙:其主要来龙,东为与闽(福建)、赣(江西),边境之武夷山脉,西为湘(湖南)赣(江西)边境之九连山脉。

武夷山脉北支;经宁都、南丰、逆万安、至赣县储潭乡之储君山为龙尽。山下即为赣州三潭之一的赣江储潭。其南支;经瑞金、雩都、兴国、至赣县茅店乡之汶潭岽为龙尽,岽下即为汶潭。

九连山脉北支:经宁冈井冈山、遂川、万安至赣县五云乡之水口山为龙尽,与隔赣江储潭之储君山相望,交合为赣州之左右水口砂。

九连山脉中支:由大余之梅关经大余、崇义、上犹、南康,至赣州之黄金岭为龙尽。岭尽入为欧潭。

九连山南支;由广东南雄,经定南、龙南、寻乌、安远、信丰至赣县起祖星崆峒(峰王岭),岭下为汶潭,舆汶潭东隔潭相望。再由杨仙岭束气过峡直奔赣州城西北之贺兰山(郁孤台)为龙尽气钟,结成当年州府之大穴。

其随龙水,在赣州西面,从九连山脉发源的有上犹江和南康江合流而为章江,是九连武夷山中支和南支的随龙水。在赣州东面,由武夷山发源的有兴国江和会昌瑞金江合流的锦江,另有九连山发源的经龙南、信丰和赣县的桃江,与锦江合流而为贡江。是武夷山南支和九连山南支的随龙水。章贡二江在赣州北龟角尾汇合而为赣江,经储潭出水口北入鄱阳湖,由河口而入长江,赣州之名为赣州,以及江西省简称赣省就因赣江而得名。

赣州三面环水,成一三角龟形,龟头在南门而龟尾在北郊之龟角尾。

赣州四面环山,峰峦秀丽,其尖齐高耸者,东北有马祖岩,东有杨仙岭、酒檀山、峰山(又名崆峒),南有哈湖岽,西南有摇篮山,西有笔架山,西北可望井冈山,北有储君山。以风水视角来看,赣州城诚为“山环水抱,人杰地灵”之所。唐代,随着梅关古驿道和赣江水路南北大通道的开通,这里成为“五岭之要冲”、“粤闽之咽喉”;到宋代,赣州“商贾如云”,成为当时全国36大城市之一;造就了赣州古城历史上就是一块人杰地灵的地方,成为赣南地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自唐代至清末,赣南中进士和状元550名

朝拱秀峰:马祖岩位于艮宫,哈湖岽位于离宫。《逐吉赋》云:“艮丙交峰,登科甲第。”杨仙岭位处乙宫,崆峒山地处巽宫,《经》云:“万元官贵文峰,科甲连登”。尤以哈湖岽邻峰相连而为丙午丁。《经》云:“丙午丁秀拔,独占乎魁元。”

依据中国正统的古代科学的郭(璞)杨(筠松)古法风水术,勘定赣州来龙是由离方之九连山南支,属于旺方来龙,属火,由崆峒起祖,蜿蜒奔至赣州城西北之贺兰山,龙尽而气终。其右随龙水源于广东南雄经龙南桃江至贡江。其左随龙水源于梅关,途经南康江至章江。二水俱源远流长,因而来龙龙气旺盛。贡江为艮寅水,章江为丙午水,峰山来水为癸已水,水东来水为甲卯水,虎冈窑下来水为癸丑水。诸水均之玄湾环悠扬清澈会聚于章贡二江。《天机赋》云:“生水朝堂,螽斯千古。官旺聚局,食禄万钟。”又云:“生舆旺而同归,人共财而成吉。”又云:“生来会旺,聪明之于方生。旺来迎生,富贵之期聚至。”

如此风水格局,加上良好的区域位置,使赣州古城成为一方风水宝地。

扬救贫亲为赣州古城作风水布局

卢光绸和潭全播起义兵占据赣州后,即大举扩城以自固。传说中的建城风水师就是开创中国形势派风水的开山鼻祖杨救贫。

自秦汉起,历代帝王和官府人士都是风水笃信者。唐末,卢光稠扩城时,正是杨救贫从长安逃至赣州,在赣州城南十公里的石船山上(后称杨仙岭)收徒讲学。卢光稠岂有不请杨救贫来作风水布局之理,而且杨救贫住卢光稠家,为其葬母于宁都麻田村,葬其父于石人坝。事实上舟汝王府的选址以及古城墙和五道城门的布局,都是依照《青囊奥语》的风水理论来选址布局定向的。

根据来龙乙巳入首,以及储潭水口壬子,卢光稠的舟汝王府选址在贺阑山(由螺岭,即今之赣州公安局)的生方,立乾山巽向兼亥巳,坐乙亥穴)。开拓赣州城的东南西三面,开设东门、南门、西门三道城门。东门立乾山巽向兼亥巳,坐乙亥穴,以收艮寅水(贡江)。南门立子山午向,坐戊子穴,以收巽巳、丙午水(峰山支流及章江)。西门立卯山酉向兼乙辛,坐丁卯穴,以收丁未水(唐江水)。在贡江沿岸,设涌金门,立申山寅向,坐丙申穴;建春门立丁山癸向兼午子,坐戊午穴,分别收虎冈窖下至梅林汶潭岽水。

这就是扬救贫对唐末赣州古城的风水布局。

随着历史风雨的冲击和后来者建筑开发的无序,使赣州古城风水格局有所破坏,但是龙水走势大的风水格局没有变,无怪乎赣州代代屡有人才出。目前,随着中国风水热的升温,赣州因历史上风水宗祖杨筠松创立形势派风水理论面闻名于世,时下有句话“世界风水在中国,中国风水在赣州”,诠释了赣州在中国风水发展史中的地位,吸引了不少海内外风水研究者来赣州考察古城风水格局和古建筑。

我们从赣州古城建筑的发展进程,可看出中国古代建筑风水学有其科学合理的一面,那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结晶,不管时代如何发展,风水在中国人民思想中都有其根深蒂固的影响,在建设新赣州,拓展赣州城市空间进程中,如何在城市发展和现代建筑中合理运用中国风水理念?这是一个值得有关人士深思的话题。

发表评论

:?: :razz: :sad: :evil: :!: :smile: :oops: :grin: :eek: :shock: :???: :cool: :lol: :mad: :twisted: :roll: :wink: :idea: :arrow: :neutral: :cry: :mrgreen: